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在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以“男耕女织”为主的封建农业社会,养蚕缫丝、丝织刺绣,已成为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劳动。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书写属于她们自己的艺术史和创业史。 刺绣无论是简洁的装饰纹样还是复杂多变的图案,都是妇女表达心声、传达情意的工具。在古代社会还是“三从四德”的教化工具,所以她们的刺绣工艺艺术,也能够反映出她们的生存状况和精神追求。在纺织业兴盛的地方,妇女们从事此业十分普遍。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还专门设立了织造局,用以管理各地织造。 在中国古代,刺绣在女性的生命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作为一种修身养性和生活必要手段,使得不论贫富贵贱、识字与否都需要学习与掌握,由此逐渐成为社会习俗。但是,对于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妇女来说,刺绣有着不同的意义,而且不同阶层妇女所制作的刺绣作品其旨趣也大相径庭。 妇女因其社会地位不同而处于不同的层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层:宫廷与贵族阶层的妇女;文人与乡绅阶层的妇女;下层的平民妇女。其中,宫廷与贵族阶层的女性占有文化上的优先权,能得到较为系统的教育,而她们所制作和使用的绣品,也都是这一阶层的特点,华贵的款式与花样,富丽的材质。文人与乡绅家的妇女受教育的程度往往要高于一般女性,同时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其品位、气质与文人相近。而对于下层社会中许多目不识丁的妇女而言,刺绣不仅是养家糊口的一种生计手段,还是她们表达和交流情感的工具。虽然这一阶层妇女制作出来的刺绣作品缺少书画意境,也难与贵族刺绣的华贵媲美,但由于它的质朴而具有了一种生活的意义。 对于不同阶层的女性而言,刺绣作品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隐藏在物质形态即刺绣背后的精神因素却有着类似之处。古代女性生活于局促而狭小的家庭空间,刺绣作为女子的一种必备技能便成了女性情感的一种寄托和精神追求,乃至交流的一种手段。在中国古代,识字的男子只是少数,而会刺绣的女子则是绝大多数。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表达不幸还是传递真情,刺绣对于妇女来说就是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