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从某网站上浏览到一篇文章,读完后感想颇多,此文深入实际情况深分析了湘绣的历史,发展,曲折,现状及前景。此文让我们联想到同样是四大名绣的苏绣历史,发展,曲折,现状及前景。湘绣《湘绣没落出路在何方?》文章如下: 湘绣以其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技艺与苏绣、粤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其浓郁的湘楚文化特色和高超的制绣技艺不但令世人叹为观止,且已成为海内外众多收藏家争相珍藏的物品之一。 然而,在历史步入21世纪的时候,湘绣却步入了低谷,市场生意惨淡、厂家举步维艰。湘绣的出路何在? 精彩—精湛传神的手工艺品 湘绣以其浓郁的湘楚地方文化特色和高超的刺绣技艺而闻名天下,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自然、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润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据记载: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 据了解,楚绣和汉绣表现为浪漫神奇主义特征,到宋明时期转变为写实风格。到19世纪中叶则表现为形象色彩丰富,色调和谐、自然逼真,使湘绣欣赏品的艺术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国画家的参与也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传统移植到绣品上,从而将传统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今天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充分发挥针法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的特点,远观讲究气势,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具备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辉煌—湘绣的发展与创新 湘绣起源于民间的刺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发源地是长沙。 然而,湘绣的发展曲折离奇。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 1933年至1937年是湘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仅长沙就有绣庄40家,绣工15000多人,然而,湘绣在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特别是经历了长沙“文夕大火”后,湘绣濒临人亡艺绝之境。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甘沉寂的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单面绣的工艺,开始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湘绣之乡”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沙坪湘绣厂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8名绣女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巨幅湘绣精品,一时间让湘绣的名声达到了她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黯淡—湘绣生“锈”了! 据了解,20世纪80年代初期,湘绣曾创下了年出口额500多万美元的辉煌业绩,然而在此之后,一些湘绣生产厂家纷纷倒闭,湘绣出口受困,现有市场也是惨淡经营。长沙市海关数据显示,湘绣已经从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销声匿迹。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湘绣快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 支柱企业纷纷破产。湘绣辉煌时期,湘绣企业曾出现了“五家争鸣”(湖南省湘绣研究所、沙坪湘绣厂、长沙市湘绣厂、长沙县湘绣厂和望城县湘绣厂)的热闹景象。 湘绣专家、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彭莉介绍说,湘绣繁荣的那些年,湘绣研究所每年的湘绣产品产销额可达700余万元的人民币,最高的一年超过了1000万元,沙坪湘绣厂当时也有与之相当的销售额。 随着这段“辉煌”的过去,到上世纪90年代后,湘绣市场萎缩。在此大环境下,“五大家”中的长沙县湘绣厂、望城县湘绣厂均走向破产,长沙市湘绣厂也转向,苦苦支撑的湘绣研究所和沙坪湘绣厂也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中。 “杂牌军”打败“正规军”。在湘绣市场相对疲软的过程中,一些被称之为“杂牌军”的个体、私营湘绣企业开始冒出市场。凭借他们对市场敏锐的嗅觉和多变的经营方式,逐渐“蚕食”了一大批“正规军”企业的市场份额。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个体、私营湘绣企业大约有了300余家,有些私营企业的年销售额也达到了100多万元人民币。 在“杂牌军”的强烈冲击下,湖南几家规模较大的湘绣厂于1989年联合搞了一个湘绣企业集团,想以此挽回湘绣“正规军”的颓势。然而,用某厂长的话是:“兵败如山倒”。维持了几年的湘绣企业集团最终因种种原因而曲终人散。 假湘绣充斥市场。“假湘绣的泛滥是导致湘绣品牌下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沙坪湘绣厂厂长艾玉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叹着气说道。据介绍,市面上的湘绣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强行打上“湘绣”字样的苏绣产品;另一类则是个体户模仿正规厂家的假“精品湘绣”。彭莉认为,假湘绣充斥市场降低了湘绣品牌的含金量,更冲击了正规湘绣产品的市场。 反思—湘绣患了综合症 具有独创风格的湘绣,在文化和技艺上都声明远扬,然而在生产管理和市场运作上却有着一串串的酸甜苦辣。沙坪湘绣厂厂长艾玉奇称湘绣患了“综合症”。 体制滞后,外贸受挫。对于湘绣企业的体制问题,湘绣专家、原湘绣研究所办公室主任赵潜力有很深的体会。他说:“在对湘绣内部机制的管理上,很难‘洗’掉计划经济的烙印,这成了制约湘绣发展的瓶颈之一。”据了解,就因为此,昔日的“五大家”被个体、私营抢去了近70%的市场份额。 艾玉奇也谈到,20世纪80年代外贸统一出口,湘绣企业只管生产,坐等外贸企业前来收购,湘绣企业确实过了一段舒服惬意的日子,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湘绣出口依赖国家定额取消后,原本负债严重、经营困难的国有外贸企业不愿意做利润低、风险大、周期长的湘绣生意。而湘绣本身又没有实力像钢铁、化工等大企业一样自营出口,致使湘绣的出口额大幅度下滑。 规模瓶颈难以解决。众所周知,湘绣与苏绣齐名天下。可如今的绣品市场上,湘绣的名声却较苏绣逊色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分析说,苏绣的规模较大,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可以统一采购原料,统一管理,而规模优势最直接的表现即是价格优势。因此,许多经营绣品的老板都认为苏绣比湘绣有竞争力。 湘锈专家们认为,手工刺绣的“规模瓶颈”短时间内还难以彻底解决。 刺绣作为精致的手工艺品,技术难度大,历经时间长,有时一幅绣品动辄就是数月或一年,而且要配专职画工与绣工合作,可绣品一旦在市场上号召力不行,往往绣制一半时就得休工,风险很大;另外,昂贵的绣品使一般的消费者接受不了,加上仿制品盛行,使得一些企业研制绣品时提心吊胆。此外,许多个体企业销售网络不健全,而市场上流行的代理制往往使价值昂贵的绣品血本无归,这使得一般人不愿意投资湘绣行业,即使投资也是实行多人合股少风险式操作,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投入与运作。 绣工青黄不结。据了解,长沙市大约有绣工5000余人,大多集中在沙坪镇和湖南省湘绣研究所等几个地方,由于绣工的成熟时间较长,加上绣工的工资很低,学刺绣的女子越来越少。 近日,记者在沙坪湘绣厂看到,在车间进行现场作业的大都是中年妇女,年轻的女子寥寥无几。特级绣工刘玉梅感慨地说,绣工一针一线辛苦一个月,可能就拿100多块钱的工资,有门路的绣工“改行”了,年轻的女孩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来干这种辛苦又没钱的事。对此,艾玉奇忧虑地说:“湘绣的发展就是靠绣工,如做不好市场,提高绣工工资,不过5年,湘绣将找不到优秀的绣工了。” 另外,专家一致认为,湘绣的销路一直不畅通,代理制并不是湘绣销售最好的方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注重观念更新,不注重营销管理及宣传,任何企业都是做不大的。 出路—湘绣路在何方? 中国加入WTO后,面对汹涌而入的国外产品,国民惊呼“狼来了”。著名经济学家魏杰教授在长沙讲学时指出,大力发展传统产业才能同外国人争长短,具体到湖南,湘绣是湖南传统产业的一个典范。因此,专家认为,探寻湘绣的出路对应对“狼来了”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湘绣应该精品化?长期以来,湘绣生产全都是手工操作,手工难度大,这也成就了湘绣出的都是“精品”;但湘绣发展到现在,为了追求利润,一些个体、私营湘绣企业采用低档原料,刺绣时也偷工减料,出了一批低档的“次品”。湘绣专家赵潜力指出:“次品充斥市场,降低了整个湘绣的档次。”沙坪湘绣厂厂长艾玉奇也认为,作为工艺品,湘绣是一种装饰物,甚至可以说是“奢侈消费品”,精品化是湘绣发展的必然出路。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陈福义教授则表示,精品化是湘绣发展的主流,但精品不一定就是高价;有些极品湘绣可以提高档次,有些湘绣产品则可以将其做精做小,这样就可以产出低价位的精品湘绣。陈福义说:“低价精品湘绣在市场上肯定是很有竞争力的。” 苦练“内功”,加速融资。“湘绣要发展,首先要从自身着手,要苦练‘内功’,抓好产品质量关,同时创新品种,适当增加湘绣的科技含量,这样湘绣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陈福义说。 湘绣自创立到现在,还是处于手工作坊的操作,制作工艺上没有是新的突破,也因为此,湘绣老是上不了规模。沙坪成功湘绣总厂厂长王玉玲坦言,如果某客户提出一个月内需要5000件绣品,目前没有一家企业有这种实力。她认为加强科研,实现部分工序机械化是扩大湘绣生产规模的有效途径,问题的症结在于资金的启动问题。 对于湘绣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陈福义认为,一方面湘绣企业应自己想办法筹集资金,可以考虑多人合伙甚至引进外资;另一方面则希望政府多对这些拥有良好美誉度的传统产业予以扶持。他说:“瓷器是中国的传统精品,但近年来西方生产的瓷器还打进了中国市场,湖南的湘绣不要重演瓷器的悲剧。” “入世”给湘绣带来了机遇。湘绣辉煌时期有70%是用于出口,只是近年来慢慢地下降了,是什么原因丢掉了那些出口额? 营销专家认为,湘绣出口连年下降不是产品的原因,而是“人”原因,是湘绣的经营者观念还没有转变过来,还没有形成市场竞争意识;高级外贸、管理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出口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说:“中国入世后,湘绣遇上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许多贸易壁垒的消除将有利于湘绣走出国门,关键在于经营者们如何利用好这样一个机遇。 读完后,有人为传统刺绣的现状感到惋惜,有人为之感到机遇。的确苏绣在这么多年的发展中有过辉煌,特别是现在历史时期稳稳的占据着四大名绣之首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市场,但这种现状不能完全证明我们现在很强大,我们的产品制作工艺缺陷还很严重,产品定位还没有完全清晰化,产品设计还远远落后于其它相关产业,后备技术人才何尝不跟湘绣相似呢?家庭式的作坊严重制约着苏绣的长期规划及战略需要。品牌意识淡化,初工加粗糙,产品定位礼品化不够清晰,收藏装饰化不够明朗,出口贸易不容乐观,有几家有自营进出口权,又有几人真正懂的去营销?去包装?去宣传?看到此篇文章也让我们意识到定单量多情况下带来的困惑,五千幅一月我们谁又能完成?完成的过程中有质量保证体系吗?在没有量大产业化,更没质量保障的情况下,我们又如何该做的更加强大呢?难道苏绣这两千年的发展都顶不上某些发展几十年就能成大型企业甚至是知名企业?为什么始终无法演绎成一个出色的公司呢?这当中的魔咒究竟在哪里?去刺绣绣品街转一圈后,突然间我读懂了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