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凤,女,原名寿臣,字瑞成,又字琪,曾用名文玉、蕴玉.生于1910年5月16日,江苏省常熟市人。高级工艺师。曾任苏州市政协常委,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苏州委员会委员、苏州刺绣厂艺术指导。
朱凤自幼受母亲熏陶,热爱绘画绣花。15岁入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从师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学习刺绣,因学习成绩优异而跳班提前毕业,深受校长吕凤子赏识,被留校教刺绣。1928年受聘于南京栖霞山乡村师范学校,教劳作课。有一次她看到一本杂志上说,日本人学习中国刺绣只有80年,而刺绣技艺已经超过中国。又说,他们代表了东南亚的荣誉。这段话使她激愤异常。她暗暗立下了振兴祖国刺绣事业的雄心壮志。从此,她便将全部心血倾注于祖国的刺绣事业。1933年,她终于绣成《孙中山先生像》,得到了吕凤子的肯定,在南京市工艺美术展览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牌和奖金。
1937年江苏沦陷。朱凤随丹阳女子职业学校西迁。途中,她以惊人的毅力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福建等地,考察了湘绣、贵绣、蜀绣、苗绣、花苗绣、老苗绣、畲绣、瑶绣、傣绣、回绣等,基本还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姐妹家中观察少数民族的刺绣。1940年旅居福建南平市。并创作绣制了许多花卉、鸟兽和人物等画片。她所绣制的大型《木兰出征图》在福建省工艺商品展览会上展出,获得了超等奖状和奖金。
抗战胜利后,朱凤迁居杭州西子湖畔,继续从事刺绣创作和研究。这期间,她绣制了多种山水风景、花草树木和楼台亭阁等作品。
全国解放后,朱凤定居苏州困果巷。不久,她就在自己家里组建了苏州市第一个刺绣小姐。1951年6月,朱凤用“散针绣”新法绣成了第一幅色彩鲜明的《毛主席像》。这幅绣像在苏南城乡物资交流会上和上海市土特产展览会上展出时,引起了轰动。被同行们誉为“近代手工艺品中最上乘者。”会后,应上海土特产公司的要求,她请来她的同学任慧娴和周巽先等苏绣名手一起绣制了两套马克斯、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朱德等领袖像。1952年6月,她发明了著名的“散套针”,接着,在用散套针绣制敦煌莫高窟“飞天”人像时,又创造了绣纱透底的方法。1954年在她的倡导下,苏绣双面绣恢复了生产。这一年,她又发明了点彩绣法,并用这种绣法绣成了《虎丘后山图》、《北海》和《毛主席像》。其中《毛主席像》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转呈毛主席。11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密室致函朱凤,对她的艺术创造给予了高度评价。写道:你积累了多年的刺绣经验,并经过精细研究,创造出新的刺绣方法,这是先生的重大成绩,也是刺绣行业中的一件喜事。并寄给她200元人民币以表谢忱。1957年7月朱凤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她用散套针绣制的《敦煌供养人像》和双面绣《百花鸟》在会上展出,又一次引起了轰动。1957年10月版的《人民画报》特地刊登了《敦煌人像》的彩色照片。同年12月,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她编著的《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她在苏州刺绣研究所工作期间,精心研究苏州园林图案,试制了十六种图案小样和《第二阿泥楼尊者》等苏绣艺术品。
1960年朱凤调至苏州刺绣厂任艺术指导。此后她精心指导青年绣制了《仿古百鸟图》、乱针绣《狗》等苏绣艺术欣赏员并培育了一代苏绣新秀。1979年8月,朱凤再次作为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人员代表,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人员代表会议”,并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
朱凤先生,从事苏绣研究工作六十年,编写了《苏绣》一书,以其优秀的苏绣传统艺术更好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